服务热线:18033039821(服务时间:工作日08:30-19:30;周六日08:30-17:30)
18033039821
热搜 : 单海洋 秘书 行政 中高层 营销 销售 研发 团队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自学一个完全陌生的新领域,只需走7步

自学一个完全陌生的新领域,只需走7步

2020-01-13 15:07:48
分享到 

64.JPG


本期导读:


大家都知道,单一技能的人在当代社会很难立足。利用空闲的时间开阔视野,学习其他领域的东西,很必要。那么如何自学一个领域?这里有一份全指南!


  • 搭框架,补图全景

  • 定概念,精细化理解

  • 连接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 聚焦主题,构成人认知

  • 迁移知识,看透本质

  • 建立模型,不断巩固

  • 不断更新,永无止境


本文是2020年1月推送的第14篇干货,计5185字,阅读时间9分钟。

文 | Lachel
来源 |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不少读者朋友问过我“刚刚入门一个领域,什么都不懂,怎么学?”我的回答永远都是下面这张图。

1.png


01

搭框架,补全图景


第一步为搭框架。简而言之,就是给你的大脑一个铺垫,让它准备好,告诉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会大量吸收这个领域的知识,请做好理解和储存它们的准备。
举个例子:当你撰写一份策划方案、报告时,你第一步是不是先有一个整体构思,列一个大纲,我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 接下去才开始动手。


学习也是一样的。如果缺少了框架,你所有获取的知识,就只是碎片信息而已。它们会孤零零地漂浮在记忆里,难以稳固存在,也难以被你所调用、组织、整合。
那么,如何搭建框架,令我们的学习更加体系化呢?
我建议的方法,是去搜寻这个领域相关的经典教材,大约3~5本。然后读一遍 ,无需一字不漏地精读,这太花时间了。大致翻一遍、通读一遍,就可以。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思考和回答这三个问题:

  • What:这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流派和分支?有哪些常用的术语?

  • Why:这个领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现在进展到哪里?

  • How:这个领域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有哪些被广泛承认和应用的基本成果?


如何学习心理学
很多读者问如何入门心理学,我总会推荐几本大部头,像《心理学与生活》《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很多人看到就会开始打退堂鼓:
好几百页,什么时候才能看完,至少得看一年吧……
其实你需要一页页把它们读完吗?当然不需要,也没有必要。你先读一下前两章,对它们的起源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大致翻一下其他章节,了解心理学有哪些分支、分别研究什么、目前有了哪些主要成果;再着重看里面加粗的、或是章末拎出来的术语,大致理解它们的意思。就可以了。
这个阶段,你要做的是什么呢?是博观约取,在心里建立起一幅图景。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作者的脉络里面,而是要以你心里的图景为主,缺什么就补什么。
这在心理学上面,就叫做图式(Schema)。它是我们认知和理解事物的基础。
这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把这幅图景补全。一旦成功建立图景,它在你未来的学习里,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02

定概念,精细化理解


搭建完框架之后,你要做的,就是去把它精细化、补充完善。
在搭框架的过程里,你一定会碰到许多术语和概念,停留在似懂非懂的程度,很有可能存在偏差。那么,是时候把它们攻克掉了。
这个阶段,你要采取的方法,就不仅仅局限在经典教材里面了,而是广泛地搜索。
比如,学习哲学,你看到一个术语,叫质料,翻了一下,发现来自亚里士多德,但书里因为篇幅原因没有详述。那么,你就要自己去搜索这个术语,想办法把它弄通、弄透。


你要做的是:快速定位到你存在疑惑的概念,用尽可能多的信息去攻克它。
在这个过程中,你多半又会碰到新的概念,那么,不妨继续顺藤摸瓜,循着质料出发,把相关的概念都纳入进来,一起理解清楚。
很多朋友常见的困惑是:我怎么控制这个度呢?怎么避免自己不断延伸、跳转,陷入新的概念海洋里面?
我的建议是,时时刻刻在心里自问一遍:我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概念解释清楚?
如果可以,并且不涉及新的概念,那就说明是时候停下来了。要时刻记住,自己出发的目的是什么。以目的为导向,给自己划定边界。
一旦你认为自己足够理解了一个概念,就将它放回到框架里,试着用自己的话去解释它,看是否通顺、合理。如果是,那很好,继续寻找下一个概念,以此类推。
慢慢的,当这些概念都弄通透了,你的整个框架,也就更加准确了。

03

联结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到了这一步,你就算正式入门了。
经过框架搭建和概念澄清,你会发现,之前看不懂的东西,似乎能够大致理解了;之前想当然的地方,原来是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之前觉得模糊的问题,也似乎有了一些思路了。
那么,这个阶段,就可以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听课、学习了。
始终带着联系的思想,时时刻刻思考:我学到了一个什么知识点?它可以跟别的什么知识点联系起来?如何构建这种联系?


这才是学习的核心:知识的本质永远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之间的联系。
正是这种联系,涌现出了超越单个信息点总和的系统性。
如何思考联系呢?我自己常用的方式,是把每个知识点看作一个知识元,它有三个突触,分别是 what、why 和 how。

  • What:话题、结构、类别

  • Why:原理、原因、起源

  • How:应用、解释、结果


什么是真正的“自我”
你读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你发现,他是在解释自我。那么,就可以把它跟自我联系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你也许会读到丹尼尔·丹内特的“多重草稿模型”,你会发现,他从脑科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自我观念。那么,同样把它跟自我联系起来。
这时,你会发现,围绕着自我,“我思故我在”和“多重草稿模型”产生了某种联系。什么联系呢?显然,后者是在反驳前者,提出了一种非实体的、分布式的自我。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两者,建立起一种新的联系。

进一步,你还可以去思考:为什么他们的观点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如果你把笛卡尔放回之前建立的框里,不难从宗教和本体论去找到他思想的根基:身心二元论,本质上是一种对宗教和科学的调和 —— 那么,你又可以从 why 出发,去延伸下去。
同样,关于丹尼尔·丹内特的理论,从 why 出发,又可以延伸到脑科学、认知科学……
像这样,把浩瀚、繁多的概念节点组合起来,就能够组成一张网络。一张覆盖了种种学科、领域,从底层和表层,巨细靡遗的庞大网络。
这就是你的知识体系。

04

聚焦主题,构成认知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自我这个概念上,会怎么样呢?
你不妨去思考一下:围绕着这个主题,这些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能够如何整合起来?他们的发展脉络是什么样的?彼此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点和共同点?
这就是主题—— 聚焦到我们庞大知识网络中的某个细节,去拎出一个局部网络。
像我在大脑的漏洞:你是如何走向狭隘和顽固的?书中所写的内容,“事实 → 结论 → 观念 → 信念”这么一个过程,就是我知识网络中,围绕着偏见这个主题,所构成的局部网络。
有哪本书直接提到这个过程吗?有哪本书提出过过度简化、孤立记忆这两个词汇吗?其实没有。
它们并不是心理学中的固有知识。而是我围绕着偏见这个核心,把所有会导致偏见的过程,进行提炼、总结、归纳,再赋予它一个名字,所得出的成果。
同样,证实偏差和信息茧房,是同一个领域的知识吗?其实不是。前者属于心理学,后者属于传播学。但没有关系。在偏见这个主题下面,它们就是互相补充的。
这就是主题的力量。围绕一个主题,你可以把一个复杂的、抽象的过程提炼出来,变成一个新的节点;你同样可以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点放到一起,按照它们内在的相似点和共性,去总结出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结论。
打一个比方。如果说知识网络就像一栋房子,那么主题,就是你在这栋房子里面,可以进行的种种活动:聚会,工作,吃饭,看电影等。
这些种种主题,就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05

迁移知识,看透本质


如果说前四点,都属于知识的积累;那么到这里,就正式进入了知识的应用。什么叫迁移?就是把旧的、已知的规律、模式,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上面。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理解和拆解外部情境的能力。

透过表象看本质
比如这个问题:博物馆着火了,你应该救一幅名画还是救一只猫?—— 当你看到这个问题时,就应该透过表象去思考它的实质:
其实是一个两难选择。一端是价值(名画),一端是道德(生命)。那么,你或许就会发现:它的本质其实就是被说滥的电车难题的变体而已。
再进一步,当我们面临道德和价值的两难抉择时,应该如何思考呢?我们不妨求助于伦理学。
伦理学有两个观点,分别是目的论和义务论。前者着眼于事物的效用和价值,后者着眼于行为的动机和行为本身,只要出发点是善的,行为就是善的。
那么很显然,把伦理学的知识迁移过来,我们就会知道:这类两难问题并不存在答案。但透过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做的是,反思自己的立场和观念。
当然,如果你用别的知识去迁移,那得出的可能又会是别的结论。
这就是一种迁移。具体来说,就是三步:
  • 在前四步积累知识时,为知识预留出接口(参考第四点的 how 突触)

  • 遇到新情境、新问题时,通过对问题进行拆解,找出它背后的核心

  • 把问题核心跟接口做对比,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应用到新问题上面

同样,假如你在学习编程,那么,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你想实现的效果去拆解,把它们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流程、模式,描述出来,再对应到自己积累的编程知识,去调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简而言之,我们有哪些进行迁移的方法呢?

  • 类比  可以去思考这个问题跟哪些旧的问题、我们已知的问题相似,可以进行模仿和类推。

  • 黑箱  不妨把这个问题视为一个黑箱,去思考:它的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

  • 抽象  不妨去掉具体情境,试着把它泛化、抽象化,提炼出它的结构和骨架,思考,它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06

建立模型,不断巩固


当你进入迁移的阶段之后,下一步,就是不断去练习。不断去寻找和发现新的情境,练习拆解和迁移。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慢慢发现:许多新问题之间,其实是存在一些共性的。它们虽然不同,但都可以用同一套知识模式去迁移解决。
这时,你就创造出了一个模型。
这也是很多人缺乏的能力。他们或许知道怎么迁移,也不缺乏练习量,但缺的是,从解决问题的经验中,进行高层次的总结归纳、抽象出模型的能力。
许多我们所说的专家和聪明的人,其实比我们厉害的,也正是这一点:他们的优势并不在于知识量的储备 —— 那些都是静态的。他们的长处,是拥有大量的模型积累。
你会发现,面对一个新问题,他们总是能够很快把它进行拆解,并调用相关的知识来解决 —— 这就是模型起到的作用。
我常常说,要努力去创造自己的方法论。模型就是自己的方法论。你所有的知识,都是这个世界上已有的、已知的,唯有这些通过你的经验和实践,所得来的浓缩的模型,才是真正专属于你自己的财富。
你会发现,模型跟主题非常像。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主题是对内的,是你围绕知识网络中某个节点所展开的一系列解释;而模型是对外的,它是将主题迁移到一系列情境上面的结果。
简而言之,模型的本质,就是“主题+情境”;主题聚焦于为什么,而模型聚焦于怎么做。
当你能够打通前五层,并且从模型的角度看待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时候,你就已经进入专业的领域了。

07

不断更新,永无止境


学无止境。一个框架搭建起来,一个知识网络构建起来,它始终是过去。但人类的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你必须时刻去更新它,去更新旧的节点,更新节点间的联系,才能让你的知识网络保持生命力。
如何更新呢?这就是碎片信息的作用了。我会在生活中,去看各种各样的网站、博客、杂志,看一些不长的、专注于某个点的文章,并用最新的结论和观点,去覆盖和修正我的旧观点。
同样,在生活中,如果我的旧观点受到挑战和质疑,我也会去想办法寻找共识,找到自己观点的不足和残缺点(正),把对方的观点整合起来(反),以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合。
这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知识库、不断升级大脑操作系统的过程。但很多人在这一层,也特别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封闭心态。
许多人会把不同的观点,当成是对自己的攻击,从而下意识地启动防卫机制,来维护自己的正确、稳定。

记住:只有开放的心态,能够让我们保持生命力。当你的内心变得封闭,当你关上了接纳和共识的大门时,你才是真正地变老了。


写在最后
最后,提几点大家经常遇见的问题建议,仅供参考。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好像没有框架。

实际上,框架是一定存在的。你之所以觉得没有框架,只不过是因为它没有被你意识到而已。但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框架不完整,不准确,支离破碎。所以,把自己的框架显式化,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理论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学习,每一层次比重有所不同。

比如,偏理论型的知识领域(比如哲学、历史、艺术),框架-概念-网络-主题的占比可能会重一些;而偏实践、技能型的知识领域(比如编程),框架-概念、迁移-模型的比重就会大一些。

大多数人的问题是被动学习。

打开一本书,从头看到尾,忙着去思考作者讲了什么,书的结构是什么,全盘照收;听一门课,忙着把课程结构、脉络梳理出来,然后去记忆和背诵……不要觉得跟着别人走就是捷径。学习没有捷径。

如何我怎么知道我搭的框架、理解的概念是否正确?

  • 一方面,框架的搭建、概念的理解并非源于臆测 —— 你是要查阅资料来攻克它们的。这一点可以保证不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

  • 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稳健的系统。框架和概念共同组合,彼此作用,如果偏差过大,那么这个框架一定是有内在矛盾的,也很容易被我们所发现。

  • 最后,无需追求100%的正确,这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关键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后面的学习中,时刻去检查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就可以了。

本文来源于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BEST”立场。





关注我们

BEST管理学院二维码.jpg

最具价值管理学习平台

企业培训  股权密码  前沿资讯


提出您的需求或疑问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之内回复

客服专线:180-3303-9821

腾讯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加入BEST
合作机构
帮助中心
会员权益
隐私保护
法律说明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BEST学院
微信公众号
集势全球
开课城市: 上海 北京 深圳 广州 苏州 成都 杭州 青岛 天津 厦门 长沙 武汉 南京 贵阳 洛阳 郑州 

© 2024 BEST管理学院版权所有 粤ICP备181169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