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8033039821(服务时间:工作日08:30-19:30;周六日08:30-17:30)
18033039821
热搜 : 单海洋 秘书 行政 中高层 营销 销售 研发 团队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3种思维,助你从风险中受益

3种思维,助你从风险中受益

2020-05-29 11:50:11
分享到 

64.JPG


QQ截图20200529113942.png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所有人的生活计划。很多人最大的渴望是能回到以前“正常的日子”,但目前疫情的发展,未来的情况还是在各种不确定中。

《直击不确定性》提出了一个新的认知:科学的核心是不确定性,而确定是人类用理性思维抽象出来的模型,是真实世界的简化。


当今世界,全球各地“黑天鹅”频频起飞。科比坠机、澳洲森林失火、南亚大陆蝗灾、新型冠状病毒……这些事件看似出现的几率很小,可是一旦出现,就会对现实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推翻现有理论。
 
不确定性已成为生活的常态,它既表示了缺乏安全感,还意味着不可预知、无法控制。为了减少不确定性,人类做了很多努力。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核心方式是用理性的思维整理出一个模型,以此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从中找到或接近科学的预测,寻求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规避风险,从中受益。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通过模型来对不确定性进行预测呢?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人类天生就被赋予一些潜意识模型,并将此命名为“原始模型”,这些原始模型是集体遗传的无意识观念、思维模式和意象,普遍存在于个体的心灵之中。

比如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坏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都是潜意识模型。因此,识别模型、建构模型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我们在对复杂事物、复杂过程的抽象和计算的过程中创造了模型。重大的科学发明,都源于科学家构建了理想化的模型。如果不从模型的角度思考问题,科学的一切成果都将毫无道理。模型是真实世界和科学理论间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塑造世界。

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是掌握更多的思维模型,并且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有效应对风险,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受益。

 

第一个重点:模块化思维,复杂问题简单方法来解决

 

在说模块化思维之前先说一说成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为什么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而刘邦最多能带10万兵呢?《孙子兵法·兵势篇》中第一句: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想率领大部队和带一个班一样容易,凭借的是“分数”,分数就是对部队编制,对人员进行模块化,比如十个人组成一个班,三个班组成一个排,三个排再组成一个连……这样就能在战斗中让每个模块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


就是因为韩信善于“分数”,能将人员模块化,给每个模块安排不同的作战任务。

 

1.什么是模块化思维

 

要解决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必然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对复杂系统或过程进行分解,这是人类处理复杂性问题的原始方法。但是光分解还不行,还得有本事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保证功能的一体化,这个分解再整合的过程就是模块化。

 

2.模块化思维3个特点


在模块化系统中,每个模块是系统的一个独立单元,模块内部各要素紧密相连,而与其他单元要素的联系相对较弱。

模块化能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事情;

模块化让并行操作成为一种可能;

模块化有利于我们应对不确定性。


3.模块化思维,简化复杂问题,集中解决问题

 

首先要将一个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多个关联较弱的单独模块,最后为实现整个系统的功能要求,还要将不同的模块整合到一起。


这就意味着你不但要制造出火车头、火车的车厢,还得把它们连接起来组成能运输东西的完整火车。请思考一下,如果你要设计一列火车,会怎么做?先设计什么?后设计什么?花点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并写下你的答案。


我们来看专家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现代模块化理论的提出者、哈佛大学商学院鲍德温教授认为模块化系统应由下面三个要素组成:

 

设计规则:由每个模块间的相互依赖性来形成一定的规则;

模块:每个模块都要遵循统一的设计规则,但其内部可以独立设计;

系统集成与检测:监测并协调各个模块组件集合成整体后的不适合部分。


这里需注意一点,模块是可以递归的,即能够“大盒套小盒”。也就是说,模块还可以分解为多个子模块,如有必要,子模块仍然可以进一步分解。


将复杂事物分层是帮助我们认清它的一个有效方式,但也不应分太多层,层数太多,设计规则会变复杂,最后整合时发生矛盾的可能性就会成倍增加。


依据这个思路,我们尝试回答前面设计火车的问题,首先从整体上规划,明确火车功能,确定风格;接着考虑车头和车厢之间的连接方式;然后设计每个模块(车头和车厢),车头在保证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有一定的灵活性,车厢内部风格也不一定要与车头的一致。


于是,在统一的规则指导下,车头和车厢就可以交给不同的单位或个人设计。最后有了模块细节后,还需要各方在一起研究方案,这就是开协调会,预先检测和评估系统集成的效果。


我们逐个分析这三个步骤:


第一步:设计规则


首先来看设计规则,在模块化过程中,设计规则是纲领、指导方针,鲍德温教授说明确的规则有三种:


结构:确定系统有哪些模块构成,即怎样将模块分解、分类,以及它们如何发挥各自作用;

界面:定义模块的边界,模块排序方式,空间、时间的安排,模块间的关系以及信息传递方式;

标准:检验模块是否符合设计规则,对模块性能测验和评定。


除明确的规则外,还有一种“隐形的设计规则”,这种规则只在模块内部有效,而对设计其他模块没有影响。而模块内部的决策,可被代替或者事后再定,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与同它平行的模块相同,我们选择将它“隐藏起来”。


第二步:获取规则


那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明确规定的规则呢?这其实是一个博弈的结果,而最好的博弈规则应是正和博弈,即参与双方都能获益,有三种方法:


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制定,有点像计划经济,比如网友线下聚会,每个人可以看成是一个模块,组织人员不问会员意见,规定会员按照地域坐在一起,山东的坐一桌,北京的坐一桌,河北的坐一桌。这就是典型的自上而下制定规则的方式。

 

还有一种就是自下而上,有点像自由的市场经济,成员间相互协商,共同协调,达成一致。比如有人提议大家根据爱好坐到一块儿,喜欢骑车的在一块儿,喜欢摄影的在一块儿,喜欢阅读的在一块儿,大家有共同的兴趣,有了共同话题。

 

第三种方式就是先规定一种方式,比如用第一种按地域的方式,主办方观察到地域相同的人有共同话题,大家很无聊,于是就迅速调整,按照爱好坐。这是先制定一种规则,然后根据反馈主动调整的方式,有点像软件设计中的迭代。

 

三种规则的形成方式各有特色,不能简单地判断哪一种方式好,哪一种方式不好。可以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可控程度和所处阶段灵活运用。

 

第三种:设计规则和模块供应者获益

 

有一句在管理界很流行的话: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


因此一流企业做标准,就是设计规则,但设计规则不是想设计就能设计的,它需要从更广更高的维度看待整个系统,也需要更强的实力。如果实力不够,就只能做品牌、做产品,做一个模块供应者。


在合作中,设计规则的人有更大的话语权,成功后也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也要承担巨大的失败风险。模块供应者虽然在整个系统中话语权不及规则设计者,但如果你提供的是一个关键模块,也能直接影响设计规则,使其对自身有利。更重要的是,你面临的不确定性要小,比较安全。


这有点像创业者和打工者的区别:创业者是一个规则设计者,有很大的自由度,但需要应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打工者在一个企业中是模块的供应者,自由度小,但无须承担大的风险,收入比较稳定。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或者更大的尺度来看,我们每个人既是模块供应者,也是规则的设计者。

 

总结:模块化思维在应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化整为零。找到问题的核心原因,通过分步法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在应对不确定性的环境和问题时,可以做到不慌不忙,因为心中有数,管它千变万化,都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第二个重点:类比思维,举一反三

 

哲学家康德曾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学习的本质》一书中看到的精妙例子:我们学一个新知识,最大的障碍是原有概念围成的一个封闭空间,学习就是要想办法从原有空间通向新知空间,两个空间中有一堵墙,阻碍我们走向新知空间。以墙为分隔,前面是原有概念,后面是新的概念。那如何学到新知识呢?

 

如果这堵墙特别高,阻挡住我们的视线,学习者不知道墙后面的知识场里有什么,对他有什么用,那就不会有一丝的学习兴趣。


他可能需要一把梯子,设法爬到一定高度,看到墙那边的风景。如果墙比较矮,助跑一下就能跳过去,或者借助绳子爬过去,也可以建造一段楼梯或斜坡。顺着这个比喻,那么小组学习就是一段矮楼梯,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通向新知。


而老师提供的信息就是一架长梯。

 

我们不一定非要翻越这道墙,也可以让墙产生一道裂缝,学习者就能通过这道缝看到墙对面的风景,裂缝越来越大,新知识和原知识连通,墙类比这种思维方式以相似性为基础,既是发散和跳跃的,也是生动和形象的,还具有主观性,可以是个人的体验或想法。


正如康德所言,当我们没有理性的思路(归纳和演绎)时,就会使用类比这个方法。它是人类灵活解决问题的一种主要手段,能帮助我们从一些不熟悉的地方找到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类比中,原文作者将原有概念围成的封闭空间比作一堵墙,阻碍我们发现和学习新知识。而建一个脚手架、一座桥、一个斜坡,挖一个隧道都是类比。这个精妙类比,生动而明晰地说明了多种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多样性,也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就是融会贯通新旧概念。


1.类比通过相似性认知新事物


将两个本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到一起,打开了思路,创造了新事物。所以,类比不是简单的比较,而是推理,所以又叫类推,是从两个事物的一个或多个相似属性出发,去推想其他的相似处,从而对事物的未知属性做出推断。


类比是用熟悉的事物解释不熟悉的事物,它强调相似性,而隐藏差异性,能帮助我们识别和传达有用的抽象概念。精妙的类比还能讲述一个连贯的故事,唤起情感共鸣,例如,“人生就像一杯苦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2.类比的四个原则


到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有实际用途的类比应满足以下四个原则:


① 要保证类比推论跟喻体内涵相关


比如“教育就像一副眼镜”这个类比。戴上眼镜之前和之后,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同样的。但戴上眼镜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教育也一样,受教育之前与之后,我们身处的是同样的世界,可受教育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


② 直观上可理解


作为推论的喻体,要生动形象,容易理解。上面的例子中,眼镜是我们常见的东西,很多人也有戴上眼镜后的直观体验,所以它是非常恰当的喻体。


③ 逻辑上可推导或可类推


类比的作用是为了给熟悉与陌生、抽象与具体间架设一个跳板、搭起一座桥梁,便于我们从这头走到那头。比如我们将计算机叫作电脑,也是一个类比,我们熟悉自己的大脑(可能只是我们自认为很熟悉罢了),于是推导出计算机和人脑一样具有记忆、计算、输入数据、给出答案的能力。


④ 在实践中可检验


虽然类比具有模糊、夸张和主观等特性,但也要接受实践的考验,有

效的类比能生存下来,而无用的则会被淘汰。


3.创造类比的步骤


以 4 个原则为基础,我们就有创造类比的 5 个步骤:


第一步:找到已知的将要用于类比的原概念(喻体);

第二步:将新概念(本体)跟原概念(喻体)比对;

第三步:评估新概念和原概念间的吻合度;

第四步:将已知事物的概念推衍到未知事物上;

第五步:提取二者的共通性。


举一个具体例子说明。

假如现在你接到一个任务,教在工厂上班的工人认识电脑的三大元件:外存(硬盘)、内存、CPU。你可以这样做:先找到类比电脑三大元件的原概念,由于对方在工厂上班,所以对仓库、车间、工人是很熟悉的,因此就将它们当作喻体。

再对本体和喻体进行比对:

外存 —— 仓库;

内存 —— 车间;

CPU ——工人。

然后评估二者的吻合度。外存和仓库的作用都是长时间地存储某种东西,内存和车间都是临时存放的场所,CPU 和工人都具有取用和加工的能力,看起来吻合度很高。第四步你要将已知事物的概念推衍到未知事物上。

 

由这个例子可见,创造一个好的类比既要熟悉喻体,还要理解新概念本体。初学者不可能深刻理解新概念,所以就很难创造出一个易于理解易于应用的类比。可以先学别人的一些类比,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熟悉的知识改造。


当然,类比也是一个主观化的方式,并不需要非常准确,也不能太苛求吻合度,“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在创造和使用类比时,只要能帮助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类比都是有用的类比。

 

总结:面对未知,不熟悉的事情或问题时,根据以往的经验,找到喻体我们熟悉的事物通过类比思维,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于职场发展而言,我们会经常接触新事物,通过类比思维就能快速找到突破口,比别人快一步掌握新知识。

 

第三个重点:探索法是需要刻意练习的第二层思维

 

如果把人的思维分层的话,第一层思维是常人都具备的普通思维,探索法则是第二层思维。


比如:如果第一层次思维说:这是一家好公司,让我们买进股票吧。而第二层次思维会这样想:这是一家好公司,但是人人都认为这是一家好公司,股票的股价和定价都过高,让我们卖出股票吧。

 

巴菲特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就是典型的探索法思维,这种思维不是本能思维,需要刻意地、持续地训练。


1.探索法思维的本质是找到创造的方法和规则


探索法思维的本质是探索事物背后更深层的因果关系。探索法起始于数学,探索的意思是在追求未知事物时,尝试不同于标准流程的新做法。


学习“探索法”就是学习发现的方法与规则,它也是创造的方法与规则。

 

2.三种探索路径:变化问题、引入辅助、逆向求解

 

① 对问题适当变化


有两种变化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前面谈到过的类比法,另一种是对问题进行分解、重组,跟我们说的模块化是同样的道理。


可以用我们前面提到的模块化思维和类比思维提问题,比如,如果一个问题看起来特别复杂、无从入手,那么首先想到的是将它分解。或者问下自己,以前见过相似的问题吗?是完全相似还是部分相似?以前的解决方法有助于解决此问题吗?

 

查理·芒格提倡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逆向思考:“我只想知道我将来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可以永远不去那里啦。”


有时候我们不问如何达到目标,却反其道而行之,考虑自己不想要什么目标,怎样做才能达成这些不想要的目标,又如何避免这些目标的实现。


比如,不要想怎样才能经营好婚姻,而是考虑什么样的品质会破坏婚姻。不诚实肯定会破坏婚姻,再正向思考,应努力保持诚实才能经营好婚姻。

 

② 引入辅助问题


假如你打羽毛球时不小心将球打到房顶上去了,现在要拿到羽毛球就是你要解决的问题。但房子太高,你爬不上去,此时需要引入辅助问题,你可能需要先找一架梯子。现在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变成哪里能找到爬上房顶的梯子,解决了找梯子这个辅助问题后,房顶上的羽毛球也就能很容易地拿到了。


③ 倒过来解


当正面无法突破时,能不能倒着干呢?从最终目标开始,即我们已经实现了目标,问自己:“我从哪里出发到达终点的?这是我想要的吗?到达终点的必要因素是什么?”然后再反过来从头开始思考和执行,通过这种逆向思考,我们对目标的可行性更为清晰。

3.探索既是分析又是综合

 

帕普斯说,探索法其本质就是分析与综合的程序,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在分析中,我们从想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假定它是成立的。


如果问题成立,我们可从中得出某些结论,从这些结论我们又能够得出另外一些结论,直到得到可以作为综合起点的那个点,这个点或许就是我们要的那个无须证明就成立的“第一性原理”。


从已知或公认正确的地方开始,由它推导出分析中先于它的东西,并继续推导,沿着我们的步骤回溯上去,最终成功到达了我们想要的东西。这一过程我们称为综合,或者叫构造性求解,也可叫作前进论证。


在解决问题时,通常分析在前,综合在后,分析是设计方案,综合是执行方案。分析是创造,综合是执行,分析与综合互为前提,互相补充,互相转化,这是探索思维的核心。

 

总结:探索法在职场上的应用是让我们具备创新的思维能力,遇到问题不是回避或是做不到,而是我想试试,找找方法的积极性思维。





关注我们

BEST管理学院二维码.jpg

最具价值管理学习平台

企业培训  股权密码  前沿资讯


提出您的需求或疑问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之内回复

客服专线:180-3303-9821

腾讯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加入BEST
合作机构
帮助中心
会员权益
隐私保护
法律说明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BEST学院
微信公众号
集势全球
开课城市: 上海 北京 深圳 广州 苏州 成都 杭州 青岛 天津 厦门 长沙 武汉 南京 贵阳 洛阳 郑州 

© 2024 BEST管理学院版权所有 粤ICP备181169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