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8033039821(服务时间:工作日08:30-19:30;周六日08:30-17:30)
18033039821
热搜 : 单海洋 秘书 行政 中高层 营销 销售 研发 团队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看不懂、分太清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看不懂、分太清

2023-12-18 20:28:34
分享到 

64.JPG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不幸福,关于不幸福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有人想“躺平”但是不甘心。

有人为家庭问题纠结不已,在陪伴家人与加班赚钱之间摇摆不定。

有人单纯想要提高收入水平,但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

如果你也碰到这些问题,感到痛苦,或许你是陷入了这两大思维误区。


一、如果你感到不幸福,或许是陷入了这两大思维误区

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幸福的原始动力,这是所有心智健康的人的目标
但在追求的路途中,我们总会面临抉择。
站在通向“群体”与“个人”的岔路口,到底该选择“哪条路”?
而这正是大多数人感到不幸福的根源。


1.牛羊成群,盲目合群

你还记得在小时候上学时,老师如何评价一个的学生优不优秀?

只是从成绩维度来评判吗?其实,还有“合群”这一维度。
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永远都是,成绩好还合群的孩子。
但这样的孩子终究是少数的。
大多数学生成绩勉勉强强,只是合群。
但随着年龄增大,学习压力变大。
这些孩子通常会逐渐丧失对学习兴趣。
转而去寻找人际关系带给自己的“认同感”。
他们会一起打篮球,玩游戏。
为了得到“小圈子”的认可,他,他们“讲义气”,经常结伴打群架。
最后,学业难以完成,落后了同龄人。
而等到他们长大了,进入社会工作。
又会被灌输“人脉关系特别重要的”的观念。
于是乎他们费尽心思与同事、领导搞好关系。
由此,他们要不成为“老实人”。从不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是一味迎合。
要不成为“马屁精”。“领导您太英明了,说得太对了”。
或许他们的确因为“合群”与别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获得了一些便利。
但因为过于重视人际关系,有限的精力被分散。
而忽略了个人成长,能力并不出众。
“小李,我相信你人品这个事情交给你办了”。

可是最终,小李因为自身能力不够,把事情干的一团糟,没有人获利。

合群的确能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些关系会带来一些机遇。

但如果是盲目合群,所有人都会遭受损失。


2.猛兽独行,自持甚高

一个人如果没那么合群,他们总会用“猛兽总独行”这句话来安慰自己。
“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能干大事情的人,想法都是跟普通人不一样的”。
他们认为自己“认知很高”,别人都是错误的。
与其沟通问题时,他们总显的不耐烦。
“这个问题太简单,你自己去查”。
意见不合时,他们要不不说话,要不就是怼你“认知低”。
“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自持甚高,终将遭受反噬,得不到他人的帮助,个人进步停滞。
最终,一无所得。
这两大思维误区,是很多人感觉不幸福的根本原因。

二、一个人不幸福的根源:看不懂、分太清

其实这两大思维误区,背后指向的是:看不清个人与群体关系。

导致自身行动与想法割裂、自己隔离外界而难以获利,心理上难以自洽。
带来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痛苦。

1.盲目合群,“做无用功”

一个人的觉醒,1%的人靠别人提醒,99%的人靠“千刀万剐”。
小时候,父母老师提醒我们要好好学习,基本上是听不进去的。
学习不好带来的后果,需要在未来才能切身实地的感受到痛苦。
而如果你不合群,会立马遭到身边小伙伴们的孤立,痛苦来及时真切。
因此,很多人从小就有合群的概念。
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合群”的概念几乎贯穿社会任何一个角度。
中国古时候做官,讲究“和光同尘”,温和的接受周边环境的改变,适应并融入其中。
身处家庭群体中,中国父母普遍采用控制型教养方式,要求孩子必须听话。
在公司群体中,虽然你的工作完成了,如若触犯了规章制度,依旧会被处罚。

从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1、个体几乎永远身处群体之中,两者密不可分,如社会、家庭、公司...
2、合群是任何群体的一种“潜规则”,其意义是为了保证群体的利益诉求。
3、通常情况下,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联系紧密。(一些特殊时期不在此范围)

基于这三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合群为群体利益做出了贡献。
他就会得到群体的奖赏,包括物质、名誉、更深厚的情感连结,情绪价值。(当然其中还有分配问题,篇幅有限不加赘述)
《左传》中记载:利众者伟业必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也有些人,虽然抱着为群体做出贡献的想法。
但因为错误或简单归因,没有看清本质,导致与群体期望“南辕北辙”,而“做无用功”,这就是“盲目合群”。
举个例子。
在家庭这一群体中,我们遇到最普遍的问题是,为生计奔波而忽视对于家人的陪伴。
妻子和孩子抱怨,缺少陪伴。
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人想得是“我不加班,不好好工作怎么挣钱养家”?
这似乎是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拿起刀我无法拥抱你,放下我无法保护你”。
但事实上,妻子和孩子的真正诉求,是想要幸福快乐。
物质金钱对于幸福快乐是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
仅认为物质能够带来才能为家庭群体带来幸福,或许只是个人一厢情愿的想法。
这就是一种简单归因,没有把握住家庭群体真正的利益诉求,盲目合群。
实现不了群体的期望,个人也很难获益。
然而,简单归因是许多人的常见思维习惯。
例如,有一句话说:“钱只会流向不缺钱的人”。
许多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原始资本积累过后,钱会生钱”。
虽然原始资本积累对于财富积累至关重要,但这只是结果而非过程。
这种简单的归因方式对个人发展并没有太大帮助。
然而,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时,可能会得到更有启发性的解释。
换句话说,“钱只会流向那些不把钱作为唯一目标的人”。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关注解决问题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追求金钱。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
不幸的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种简单归因的思维方式时,它往往会形成一种“拜金风潮”,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这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即“盲目从众”与“乌合之众”相互交织,使人们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看清群体与自身的关系,并避免盲目地跟随大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实现我们的目标并避免痛苦。

2.自持甚高,离失败不远了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天生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和协作能力。
与他人、群体协作,建立链接是一种刻在DNA里的本能。
大多数“独行侠”并不是真的想“独行”。至于“独行”的原因,基本上是因为自我过剩。
所谓自我过剩,指得是过于关注自我,而忽视他人与群体的利益。
倘若,一个人在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完全不听从外界的劝告,高傲的轻视他人,损害其利益。
就是自我过剩的迹象。
而这样的做的后果就是,得不到群体、他人的助力,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会充满艰难险阻。
举个例子。
一个人的工作的目标单纯为了钱。
为此,他疯狂吃回扣或与同事抢功。
结果可想而知,被炒鱿鱼,被同事唾弃。不得不成为“独行侠”。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面对一个群体主动选择离开。
认为公司给的提成少,企业价值观与自身不符。
但环境给个体的选择性是有限的,自我过剩让人变得挑剔。
就像苏格拉底“捡麦穗”的故事所揭示的一样:“我们总认为前面有更大的麦穗,有更好的选择。进而忽视当下,直到最后两手空空”。
很多人只是自认为“思想超前”,这是人傲慢的本性导致的。
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都会对自己接触、体验过的事物进行总结。
亲身实感之下,我们会“迷信自己”,开始自我欣赏,那么就离失败不远了。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在其《哲学的问题》一书中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火鸡理论”:
在饲养场里,有一只非常聪明的火鸡,它很擅长归纳推理。
火鸡兴奋的发现,每天上午9点钟主人会给它喂食。
但它很聪明,并没有着急得出结论。
而是慢慢观察主人,不断收集这些证实自己想法的证据。
日子一天天过去,到了第99天,主人果然每天上午9点钟都准时来给它喂食。
第100天的时候,这只火鸡几乎百分百地确信主人会继续给它喂食。
然而,现实总是这样残酷。这天正是圣诞节的前一日,就在这天早上,主人把这只火鸡抓进厨房杀掉了……
大多数自认为“思想超前”的人,就像这只“聪明的火鸡”。
这就是一种常见的思维陷阱:单一视角看待问题。
它会带来狭隘、偶然的思维结论,落实到行动上,就会导致失败与痛苦。
一个人想要活得开心幸福,一定是:“有温度,不过度”。

三、一个人最好活法:有温度,不过度


1.有温度,懂得群体规则


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构成人格的三个重要部分。
本我:代表原始的本能欲望和冲动,遵循快乐原则,即追求即时满足。
例如,一个婴儿饿了就会哭闹,直到得到食物满足他的需求,这就是本我在起作用。
自我:负责调节本我和现实之间的冲突,遵循现实原则,即考虑到实际情况和社会规范来调整行为。
一个成年人在饥饿时会去寻找食物,而不是像婴儿那样哭泣,这是因为自我学会了如何适应社会规则和环境条件来获得满足。
超我:包含了道德标准和个人理想化的形象,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并促使个体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一个人可能会因为担心违背家庭或社会的期望而压抑自己的某些行为,这就是超我在发挥作用。
三大者之间如果失衡,我们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而达到平衡,人就能获得心理层面上的自洽,从而收获幸福感。
举个例子。
一个成年人,如果收入来源还是完全依赖于父母,在情绪上很难控制自己,融不进社会,像一个“巨婴”。
很大概率就是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保护的太好,导致自我、超我没有成功建立,而本我太盛。
这个人在社会上就会步履维艰,处处不如意,常常升起负面情绪,而感到痛苦。
倘若一个人,能够理解群体的规则,掌控自己的原始欲望,知道一些事情是底线,不可碰触。
虽然还是可能取得不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内心的自洽就能让人获得一定的幸福感。
所以一个人想要活得幸福,要有温度。
不能冷冰冰看待群体的期望与规则,感觉与自己无关,只重视个人的原始欲望。
如此这般,人一定活得痛苦不堪。

2.不过度,别丧失自我


倘若一个人过于在意群体的规则与期望,超我过盛而压制自我、本我。
人也很难收获幸福。
知乎上有人问:“怎么评价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
网友回答:百无一用的其实是书呆子。
所谓书呆子,就是读死书的人。
他们不知变通,不懂根据现实情况而变。把知识当做了一成不变的“铁律”。
这就是强化了超我,压制了自我与本我。
由此,他们丧失自己,成为“规则的代言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看别人做什么都感觉不对。
指手画脚,带着一股“酸腐气”,而他们自己也会在愤怒与纠结之中。
在公司中,你应该见过“职场老实人”。
这也超我压制自我与本我一种表现。
他们被自认为的人际关系规则束缚住,害怕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产生对自身的不利影响。
而从不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是迎合别人。
结局就是,丧失自我成为他人的附庸。
所以说,一个人想要幸福,要做的有温度不过度。
让本我、自我、超我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从而达到心理上的自洽,人就能获得幸福感。
而这种心理上的自洽,人就容易获得心流状态。
这种状态几乎是每一位顶尖运动员与企业家的必备素质。

四、幸福的终极状态——澎湃的心流



1.心流是什么?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写过一本书,叫《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这本书提出一个关键概念——“精神熵”。
“熵”是物理学的概念,是指一个系统如果不输出能量的话,它会持续的衰减有序性,就会逐渐变得混沌。
这个词,德鲁克、迈克尔·波特都认为应该将其引入管理学,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管理学概念。
比如说一个组织陷入混沌和无序,是必然的宿命,那么管理的作用就是抵抗熵。
“熵”不是好东西,甚至我们的衰老、混乱、缺乏活力,都是熵的表现。而负熵是好的,混沌无序是“熵”,那么负熵就在抵抗这些混沌、无序和混乱。
我们的精神世界,在长期的精神运行过程当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熵,就像屋子只要有人生活就会有变乱一样,我们每天都在制造熵。
《心流》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幸福就是内心的井然有序的流动,而它的反面就是混沌、无序的非流动状态。
想象一下,我们的幸福感就像小水洼。
有时候偶尔出现一点快乐,但很快就消失了。但其实幸福感应该是一条河流。

古人用“思君如流水”,很确切地形容幸福的状态,幸福就是流动,持续地流动。
为什么我们经常陷入缺乏幸福感的状态?
原因就是你精神上的混沌和无序,你的心智能量被无意的耗散了。
塔里木河(中国第一大内流河)这些年变得越来越好,但曾经断流很厉害,原因很简单,就是沿途的各种开发,各种分流灌溉,导致了下游的断流。
这些年来政府和当地人民注重环保,不让沿途各地随便引流,所以现在已经全线恢复。
这也是熵和负熵的体现。
同样,人的心智能量有个固定总量,但是我们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刺激、享乐,让自己心智的水流被分流,最终出现断流。
所以,心智能量管理十分必要。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a.避免心智的噪音化


我们的房间每天都要打扫,但是大家从没想过要打扫自己的内心。
经常有些人这也舍不得扔,那也舍不得齐,让各种垃圾滞留在你的“内存”里,这是我们内部出现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这种状态下,大家就想要用代偿性的方法来缓解:一个是享乐,一个是刺激。
享乐和刺激,就像前面说的水洼一样,它无法形成流动,也就不可能让你得到真正的幸福。
享乐和刺激也很像音符——不会弹钢琴的人,只要按键就能出来音符。
但这根本不表明你也能弹钢琴,因为你没法把这些音符组成一个流动性的,具有像流水一样有连贯性的音符。
我们的生活在逐渐变成享乐和刺激的拼凑的音符,却弹奏不成歌曲。
而音乐是有节奏、有旋律、有流动性的,像河流一样缓缓流淌。
因此,我们要通过心智能量管理,避免心智的噪音化,努力把自己的生活活成流动音符和字词组合为歌曲,形成音乐。

b.幸福的资源≠幸福的能力


人们经常误解两个东西:幸福的能力和幸福的资源,常常把“幸福的资源”当成“幸福的能力”,以为“我要是拥有了什么我就幸福了”。
其实前者是条件,而且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并不强。
比如你购买了价值百万的钢琴,这是条件,是资源,但这并不表明你能够弹钢琴——会弹钢琴叫能力。
所以,幸福是需要能力的,而不仅仅是拥有资源。
我们需要形成“心流”,而不是那种坑坑洼洼、偶尔为之、像噪音一样的,片刻的刺激和享乐。
我们要学会在驯养当中被驯养。当大家全身心的投入驯养一个东西的时候,会反过来被那个东西所驯养。
古语有云 “人磨墨,墨磨人”。你在磨墨的时候,墨也在磨你,你在养花的时候,花也在养你……而中国古人特别强调琴棋书画对内在心灵的培养。虽然旁人看过来,会觉得一点都不刺激,甚至无趣。
但当你沉浸在那种状态时,就像一个热恋中的姑娘在思念恋人——一种别人无法懂得这份乐在其中的痴狂。
中国儒家讲“立于礼,成于乐(yue)”——音乐(yue)和快乐(le)的“乐”是同一个字,为什么呢?
这就是乐曲和音符的差别。
一个人幸福的能力不是外在刺激,而是自己主动的投入,去关怀和去参与,在乏味状态下,保持一以贯之的、深层的、沉浸式的体验。
所以,现代人不幸福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乏味和没有刺激的东西,避之唯恐不及。
自此,我们就丧失了幸福的能力。
回过头来看,幸福有什么用?幸福也许没什么用,但幸福是你人生的真正的目的。
就像我们的身体,平时我们体会不到他的价值,当你到了因病进了医院,就会体会到身体和健康的价值与价格。很多事物,只有当我们失去它时,才会知道它有多重要。
我们要学会让成为一个打造自己“心流”的人。首先让自己幸福起来,然后像路由器一样发散出好的信号,引导公司、团队不断向前。

2.如何才能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首先,我们要找到构成心流的要素,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已经在《心流》这本书中帮我们总结好了,可以精简为以下4个:

a.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研究发现,绝大部分最优体验都出现在一连串有目标、遵循某些规则、有一定挑战的活动之中,这些活动需要投入精神能量,并且必须具备适当的技巧才能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挑战和技巧之间存在着黄金比例——当行动的动机和当事人的能力恰好相当的时刻,乐趣就会出现。
以下棋为例,如果双方实力悬殊,就毫无乐趣可言。棋艺差的一方会觉得焦虑,棋艺好的一方则觉得无聊。
其实,其他活动也一样。
就如我们的工作,当我们闭着眼睛都知道如何达到最好结果的时候,我们便不愿意或者说不甘于继续做这件事,一是觉得无聊,二是觉得对成长无益;但是此时去做一件复杂程度高于之前工作的话,很可能会因之造成一种挫败感,更别提什么乐趣了。

b.知行合一并全神贯注

一旦处于心流,我们便会把生活中的琐事忘得一干二净,这时心灵完全没有容纳不相干资讯的余地,精神熵根本无法趁虚而入,人与行动完全合一。
一位攀岩者叙述自己登山途中的感觉时说:“当我正专注在目前的活动上,自我跟眼前的事完全密合……我觉得自己跟所做的事仿佛是一体的,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全然跑到九霄云外。”
一位棋手谈到决赛情形时说:“集中注意力就像呼吸——连想都不想。即使屋顶塌下来,只要没被击中,就不会察觉。”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也曾说过:我和穷光蛋的区别不在于我有多少钱,而是因为我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五分钟就能沉浸在我的工作里,而那些穷光蛋却在那儿转悠一辈子,也不知道该干点什么。
这,其实就是心流在运作。

c.明确目标与即时回馈

心流体验之所以能达到完全的投入,是因为目标明确,而且能得到即时的回馈。
最终,只要回馈与我们投入精神能量追求的目标有着合理的关联,就能产生乐趣,就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因为目标主导着回馈。
一旦目标不明确,就很难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无法明确目标的事情——创造性的活动或开放性的活动。这时去寻找心流状态谈何容易?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
我们举个画家的例子:画家在完成画作之前并不能完全确认完成后的画会是什么样子,但当绘画进入到某个阶段,他基本上就能知道这是否与自己所要的效果吻合。
一位能从画中找到乐趣的画家,一定有一套内在的标准,画笔一挥,就能感觉到“是的,这就对了”或“不对,这不是我想要的”。缺了这套内在标准,就不可能体验到心流。

d.浑然忘我

浑然忘我是指,完全忘掉“自我”。这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们也确实很难用理性的言语将其表述清楚,在这里我们借用日本一位飞车党的说法来描述这种状态吧。
“所有的感觉都处于最佳状态时。我有种感悟,一开始奔驰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进入完全的和谐状态,等到进入状态,我们的心灵合而为一,这时是一种真正的快乐……
“忽然之间,我想到:‘如果把速度加到最快,真正狂奔起来该有多好!’这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踩下油门,像是真正的一体。速度令人飘飘欲仙,这种时刻实在太美妙了!”
“合一”这个字眼,可谓是对心流体验非常具体的描述。当然,我们并不鼓励谁成为飞车党,只是借此说明那种浑然忘我的状态。

五、总结

一个人的幸福与他的思维误区有很大关系。
"盲目合群"和自持甚高是两种常见的思维误区。
它们会让人们陷入困境,无法实现真正的幸福。
“盲目合群”的人过于追求群体认同感,而忽视了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可能会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最终导致自己失去方向和目标。
自持甚高的人则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更有能力,从而忽视了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他们可能会因为过度自信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者因为不愿意接受批评和建议而失去成长的机会。
而想要获得幸福,就要求我们:温度不过度。
即: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平衡自我与他人、群体的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关注我们

BEST管理学院二维码.jpg

最具价值管理学习平台

企业培训  股权密码  前沿资讯


提出您的需求或疑问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之内回复

客服专线:180-3303-9821

腾讯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加入BEST
合作机构
帮助中心
会员权益
隐私保护
法律说明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BEST学院
微信公众号
集势全球
开课城市: 上海 北京 深圳 广州 苏州 成都 杭州 青岛 天津 厦门 长沙 武汉 南京 贵阳 洛阳 郑州 

© 2024 BEST管理学院版权所有 粤ICP备18116908号-1